本周:2024-05-19 - 2024-05-25 周刊断更好久了,已经忘记之前为什么断更了。经常性由于一周没有更新导致后续几周也持续断更。
笔记的方法
随手记录,我已经把 flomo 放置在我的手机主屏幕,并且应用到这本书所说的,尽可能降低低质量信息流对自己注意力的影响。 用自己的话去做笔记,印象会更深刻。书中也举到《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例子,我也读过,也像作者那般,摘抄高亮了一大堆笔记,但是现在让我去回想起这本书,让我去给他人做推荐,我已经忘记要怎么去推荐了。 做笔记是一回事,更好的应该是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去。这样的印象必定会更深刻。 标签是一个比文件夹好得多的方法,我可以将一个小记分布在许多不同的标签中,而如果是文件夹,我就只能放置在其中一个。 做减法:削减信息源。 我当前的主要信息源有:微信,twitter,小红书, 经常性工作累了就刷一刷微信信息流,这其实并不能帮我放松,反而会更累。最近累了外出一会调节一下回来工作效率觉得会更高。 对于书本的祛魅:因为学生思维的根深蒂固,我习惯性去寻找书籍,看书去解决问题。但是其实还有许多比书本更加实用的资料。看书其实只是延迟加长了我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能真正解决我的问题。 正确地关注一个人:应该去寻找他的第一手访谈材料,经本人之口说出的一些话,自己写的一些书。尽量减少第三人的转述,从而尽量减少信息的失真。
做决策的时候,更慎重的说是,而不是说不。是代表着你选择了这个选项,但同时你也放弃了其他的选项。而不只意味着一个选项的放弃
躺平
看到很多人,很年轻。并且我认为他们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是比较有意思的年轻人。但是说梦想是找到一个有五险一金的工作每天看书。 我认为这是一个在逃避现实的事情。 首先,对于读书,这并不是多么高尚多么牛逼的行为。看书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理解书中的内容。 话又说回来,如果给我这种工作,我会接受吗?我似乎已经做出选择了。 不稳定的工作意味着更高的上限,当然也意味着更低的下限,可能会输的很惨,活的会很累。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来这世界上一趟,如果只是为了躺平天天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又有什么意思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一劳永逸能终身躺平的工作。」 家人,身边的人总是在说稳定的工作有多好有多好。我从前也对此深信不疑,认为有一份稳定工作,上岸就算是人生赢家了。 这次日本之行让我看到了很多人的不同的可能性。相对没那么稳定的职业或许能让我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但同时这当然也伴随着更低的下限。 不过我自认为,玩一玩也没什么不好的,稳定不敢冒险的一辈子,过着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又有什么意思。 有些人可能会活到 80 岁,但他可能在 22 岁所谓的上岸那年就已经死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三观也相对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或许等我 35 岁找不到工作开始啪啪打脸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当初的我是一个傻逼了。
味道的表达
最近在做咖啡,也看了网上的一些咖啡视频。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咖啡师经常会说,这个豆子好,有水果口味的。我就有点疑惑,如果咖啡变成水果味道的才算好的话,那我为什么不去直接吃水果喝果汁呢。不够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味道不好描述,喝咖啡的人必定是没有吃水果的人多,所以用水果的口味来描述听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所以这也是香水的前中后调也习惯用几种不同的花或者植物味道来描述吧。
我发现了啥
True Size Of Countries 可以直观地看到各国之间的真实大小比例,另外这个 thetruesize.com 也可以直观地看到世界地图真实的大小。 看了一下国土面积的对比,一直以为中国的土地很大。没想到美国比我们更大。这样想想,中国的土地上养活这么多人确实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个网站可以直接输入 App Store 链接或者应用名称快速下载应用图标
M+ Museum by thonik — 五一假期有幸访问了 M+ 博物馆,是位于香港西九龙致力于 20 和 21 世纪视觉文化的文化地标。荷兰的设计公司 thonik 从香港的霓虹夜景和色彩理论家 Johannes Itten 汲取灵感,为博物馆注入了独特的色彩方案。M+ 的 logo 由伦敦著名的 North 设计,而网站则交给了同样知名的 Anton & Irene。 摘自:Dine Digest
Web Interactions Gallery —— 网页动效灵感收集 链接:https://www.webinteractions.gallery/ 摘自:龙爪槐守望者
这周听什么
Cigeratter After Sex
最近也不知道听什么,于是去翻 Justin 的 Re: Play。刚好看到「Re:Play Issue 25 - 浪漫至死」这一期另外这周也碰上 520。然后看到 Justin 的这句话「写本期分享的今天正好是情人节,Clu 提议来点浪漫的,而且立马祭出 Cigarette After Sex 这张大杀器,我选唱片的难度一下提高了不少」。那就是你了。 刚开始听的时候,一直分不清主唱是男生还是女生,真的太柔和了,听着太舒服了。
AMK
这周偶然看到 my little airport 2023 翻唱 AMK 的这个视频 唱「黑色莎莎」的时候,Nicole 甩头的那一下很有感觉。「叮噹」这首歌,两个人对唱的形式也非常好听。
丁香花
坐车回城里的时候,司机在车上超大声地放各种老歌,我被吵得受不了戴上降噪耳机睡觉。后来快到的时候听到这首「丁香花」,似乎勾起了一些记忆。
之前的一些草稿
从 Twitter 信息流上刷到 balconychy 的一条推特,推荐《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抱着好奇心下载下来看看。 2024-04-20 16:48:31 于家中读完。 我的评分:⭐⭐⭐⭐ (4/5)。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的思维跟穷人思维基本上完全重合,哈哈哈。 最近几周状态不是很好,因为工作上比较忙,还有心理上的一些原因。看书少了很多,也有项目新版本结束以后有些迷茫了。导致状态下降。还是要多看一些书,看完了好像动力就比较强一点。
快速学习与入门
了解最简单的基础知识与内容。例如编程学习:菜鸟教程等,这个阶段使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然后开始做一个小项目,并不断实践纠偏。过程中去阅读官方文档等。
My total Life
If I can live to 80 years. Today I have walk 1/3’s life. Just Do I Want To Do. Fuck others!
Nothing to anxiety
Our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oo slow. many work need to do. Nothing to anxiety. Just do it.
年轻的人基本都在昆明,回来之后他就开始工作,变成上一辈的人。他就不是年轻人了 2024-04-21 00:35:05
来自 lencx 的公众号文章
前两天看到一条帖子,在聊自己如何一步步由内向外,变成一个乐于分享,可以输出价值的人。从坚持到放弃,反反复复…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正向反馈,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所以我常对自己说: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记录是首要目的(和自己比较:通过量化来不断定位自己),其次是分享(技术是什么?)。如果有很强的功利心,会心生杂念,在得不到时就想放弃…分享是自我价值观的外显,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的人(为自己代言,而非炫耀或显摆)。就像开源项目,只有看到“东西”了,大家才有得聊… 技术本身并没有价值,衡量一个技术的标准,应该是这门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力。我之前也一直认为只需要专心做好技术就可以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何时才会发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认为能够更快的将自己曝光,用自己的技术或文章去影响到一些人,还是很有“必要的”(自己体会,这里可以代表着名,利,精神上,物质上等)。 闷头搞技术,提升的只是一个人的能力,分享,提升的是一群人。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技术如果拿来分享,别人比自己强了,怎么办,那岂不是越来越卷了?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么想,反正我以前有过这种想法,但是随着自己做开源,写文章,回答别人的问题,不但没有这种想法了,反而想把更多的技术拿来分享,进行探讨。原因有以下几点:表达能力:能够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抽象表达出来,这个很难。要达到这个目标,让什么都不懂的人听懂你在说什么,就需要做到知识深入浅出。Review & Share:每次分享,都是对技术的一次 “review”,会产生新的理解或者引申出新的知识点。用分享的方式去学习(共赢)。技术探讨:可遇不可求,分享技术,如果遇到知己,也是莫大的幸运。成就感:这属于学习的一个正反馈,奖赏机制在学习技术方面,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能找到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不容易。举个例子,我个人就拿 每天一个 github 小绿点(github commit 记录),让自己持续学习与输出 作为目标。无形监督:这个其实是为了防止自欺欺人,以为自己不分享别人就不会学习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因为当自己再无可分享的东西时,则证明自己已经没有了知识的输出,需要进行自我反思。